锦州市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锦州市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杜晓萌 锦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任科员
为进一步了解锦州市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对当前就业环境、就业压力、就业形势的态度以及毕业后的求职意愿等情况,锦州市妇联在我市几所高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渤海大学(本科院校)、辽宁理工职业学院(高职院校)两所院校进行调研,共下发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75份,问卷回收率达97.5%,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录入、整理和汇总,结合“五个锦州”建设总体布局,浅谈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想法,形成专门调查报告,从而为妇联组织推动女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工作,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增添新助力,为提升社会幸福感、满意度,全面实现新一轮锦州振兴发展增添新动力。
一、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975名女大学生中,本科学历学生510人,占调查人数52.3%,高职类专科学生465人,占调查人数47.7%。此次调查,文法类学生居多,占调查人数的49.5%,经济类占28.9%,建筑类占17.6%,其他专业占9.1%。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835名来自本省,其余140名来自外省,分别占调查人数的85.6%和14.4%。本省学生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有390名,占46.7%,来自农村的学生有445名,占53.3%,外省学生中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分别为67名和73名,分别占外省调查学生人数的47.8%和52.2%。其中来自本市的学生有351名,占调查总人数的36%。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结果显示,锦州市女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压力认识比较清晰,普遍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找一份称心稳定的工作是毕业后的首要选择,占总调查人数的80%以上,而20%的女生选择继续学业深造,读研究生或者是高职专升本,女大学生更多期望完成学业后素质提升,就业形势好转,有一个更好的出路;受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女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喜好、地理因素、行业前景、薪水,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作仍是女大学生的主要意向;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发生明显变化,有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在东北地区及本地就业;如果有资金支持,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欲望较为强烈,有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有商品经营、打工及兼职工作经验。如果有资金支持,七成以上女大学生有做“电商”等自主创业的愿望,但是在就业形式与心理调查、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方面、创业方向三个调研版面也不难发现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有:
1.女大学生就业定位不合理,就业薪酬期望值稍高。
2.对所学专业满意度不高,深入研究不够,在就业方向上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
3.就业心理不够成熟,缺乏对就业指导的系统性认识,选择实习的目的性不强,比较盲从。
4.对政府公共机构服务流程了解不足,对个别政策认知度和利用率不高。
5.对创业问题认识不到位,感性认知大于理性。
6.择业易冲动,心理容易受打击,机会和实惠心理并重,等待心理、依赖心理、求稳心理比较严重,严重制约女大学生自身发展。
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的危害
女性作为“半边天”,在锦州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加快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布局下,女性更应积极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而女大学生“就业难、择业难、创业难”的问题若普遍发生,则势必给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社会家庭的和谐蒙上阴影。
(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影响整体经济发展
女大学生作为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新鲜血液,若能融入到社会当中,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当女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时,无法充分融入到社会当中,无法将在高校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当中去,无形中便损失了一股经济发展的清泉。同时,当女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其自身收入难以保障,相应的限制了其自身购买力。若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普遍化,则势必影响内需,从而影响到制造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影响家庭幸福和睦
新时代的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早已不是封建社会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弱者,她们拥有了更多对于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更进一步做到了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独立的经济,保障了女性追求人生价值的物质基础。而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难的情况下,其独立的经济基础无法保障,其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也相应的缺少了物质基础,因此产生的家庭矛盾隐患显而易见,严重的更可能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
(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我国目前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已基本普及,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的结合已基本同步,这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果。但是,若女性、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发生,使女大学生“学无所用”,使教育与生活脱轨、让知识与工作分离,就会很大程度的出现教育资源的浪费,降低人民群众对于女性受教育的认同感。
四、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生理因素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除了要承担一个好员工、好女儿、好妻子的角色的同时,更需要承担一个好母亲的责任。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常常考虑到女性因生育而带来的旷工、误工。部分用人单位因考虑用人成本,在招聘过程中有意拒绝女性应聘者。此外,生理原因造成在特殊岗位竞争中,女性求职者与男性求职者存在着天然劣势,相应的减少了供职岗位,变相的增加了就业竞争压力。
2.思想因素
我国历史中长期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钳制了用人单位、招聘者的思维。在潜意识里,招聘者会无意中按照思维惯性认为女性的工作能力、抗压能力不及男性,造成女性求职者求职过程中受到工作能力的歧视。而部分不良媒体,为博取“眼球效应”对“拜金女”、“拼爹一代”等少数畸形的女性价值观大肆渲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于新时代女性工作能力和人生追求的认同感。
3.法制环境因素
我国有关女性就业的法律的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还很弱,我国虽然颁布了《劳动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以保障女性就业方面的相关权利和利益。但事实证明这些法律并不健全,存在很多漏洞和空白。许多用人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认为招聘女大学生不划算,所以存在很多拒招女生的现象。
(二)主观因素
1.“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做起,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女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弱点是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能力培养,在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等方面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更注重提倡能力培养,需要复合型人才。调查结果显示,锦州应届毕业的女大学生心目中理想职位、薪资与供职单位愿提供的职位和薪金还有一定差距,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固有白领情结,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不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过分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作条件,不愿从基层做起,甚至放弃就业机会。
2.缺乏规划。缺乏可行的人生规划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女大学生的发展脚步。在专业选择上,适合女生的专业较集中于医学、语言、财经、艺术等,只因为当时“火”、当时“热”而选择专业,忽视自身特点、忽视自身兴趣爱好,更加剧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以渤海大学为例,该校中文专业男女比例大致为1:8左右,而辽宁理工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男女比例大致为1:10左右,而寥寥可数的供职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女大学生求职需要。
3.追求稳定。社会、家庭对于女大学生“找个稳定工作”的教育引导方式使大量女大学生只愿在机关、学校、医院等就职,而所谓的稳定,也极大程度地磨灭了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与勇气。
五、对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妇女创业、就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在女大学生中发挥联动作用,改善女大学生创就业环境,增加女大学生就业供职岗位,是妇联组织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向,结合调研我们的建议如下:
(一)注重引导,加强女大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水平
妇联组织要配合高校做好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生规划教育、引导工作,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与协同合作,引导女大学生在就业方向、择业方式等迷茫的问题上寻找答案。帮助女大学生大一定规划,树理念;大二学技能,调心理;大三、大四寻目标,做实践,再配合就业指导课程和典型引导教育,让女大学生更加脚踏实地的选择未来工作的方向,使女大学生更多的更主动的走进基层、走向基础,从主观上降低“眼高手低”情况的发生。
(二)提升能力,加大女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主动增加适合女大学生择业就业技术技能课程教育。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从“掌舵”转为“划桨”,加强对女大学生个体研究和职业策划。从提升女大学生技能培训入手,从提升综合竞争力入手,增加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价值,使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首先,必须每年对锦州当地人才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情况,及时提出女性人才调整建议,指导女大学生选择职业。其次,加强对女大学生相关的心理辅导。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女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面对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次,通过给女大学生开展女性面试成功技巧、就业心态的调适、网上就业咨询等形式的服务,有选择、有针对、有目标、有意识地拓宽女生就业渠道。
(三)与时俱进,合理开展女大学生创就业活动
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的举行与推广,是改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为女大学生就业择业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与支持。近几年来,锦州市妇联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在每年高校毕业季积极联系市总工会、团市委、高校工委、各用人单位,组织开展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仅2016年锦州市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就有13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共提供800余个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千余名女大学生入场求职,4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妇联更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精神引领,继续发挥联动作用,将联动合力拓展到财政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继续带动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以点带面,多层次、多渠道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与女企业家协会合作,积极发挥女大学生创就业基地作用,推树宣传创业典型,帮助应届女大学毕业生开拓视野,打造平台;继续在“互联网+女大学生创就业”上做文章。
(四)树立女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先进的性别文化,摒弃男尊女卑的思想,抵制各种歧视女性的行为和现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妇联组织应利用其自身宣传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大力宣传男女平等思想,使广大人民群众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观念,倡导人人平等,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全市各主流媒体要加大女性正面价值观的宣传工作,抵制畸形、丑陋的女性价值观宣传内容。学校、家庭和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要通过组织宣讲团,积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增加女大学生依靠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信心与动力。
(五)加大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力度
自主创业作为就业的一种渠道,是当前求职难、就业难大环境下的一条良性出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如果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创业过程中,可以为经济发展的总体进展增加动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业进一步增加就业岗位。因此,政府部门应对女大学生自主创业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全市各级妇联组织要扩大宣传,积极为女大学生创业争项目、争政策、争资金,加大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发放比例,缩减审批流程,保障女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为女大学生创业创造便利条件。